雷锋“在辽六地” 盛放的志愿之花
- 发布日期:2025-03-07
- 浏览次数:0
春三月,春风行至。充溢红色基因的辽宁大地,“六地”精神再次让这块黑土地精神昂扬。尤其是,“雷锋精神发祥地”让此时的“辽宁红”别样红。
鞍山、辽阳、营口、抚顺、沈阳、铁岭,此六城,是雷锋在辽宁工作过生活过的地方。此“六地”,留下了他闪光的足迹。在这热土之上,雷锋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愿者把善良和热心酿成这里的风土人情。
本期《社会工作专刊》特别报道,记者沿着雷锋的足迹,——采撷志愿服务之花。
鞍山
雷锋足迹:1958年11月15日,在距离自己18岁成人还有一个月三天的时候,雷锋从湖南来到辽宁,成为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的一名推土机手。
身虽残 志却坚 帮人心暖
在鞍山,鞍山市残疾人服务中心主任、鞍山市振峰公益帮困中心负责人朱振峰宛如一颗闪耀的公益之星,凭借着对雷锋精神的深刻领悟与执着践行,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书写着动人篇章。
谈及投身公益的缘由,朱振峰眼神坚定:“我自己就是残疾人,知道这其中的艰难。雷锋帮助战友、服务群众,我也想为残疾人做点实事,传承这份精神。”他回忆起盲人曹文库家失火的场景,“当时,曹文库一家陷入绝望,我们志愿者就想着要像雷锋那样,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冲上去。那20天,我们齐心协力,帮他重建家园,看着他家慢慢恢复生机,他又重拾生活的希望,我们的心里也满是欣慰。”
“能帮到有需要的人,我就有奔头。”朱振峰说。采访间隙,一位穿着简朴的老人径直走进朱振峰办公室。记者留意到,老人的手上布满了老茧,指甲也黑黢黢的,老人热络地攀谈几句就走了。望着老人的背影,朱振峰娓娓道来:“他是独居拾荒老人李某某。四年前,因帮扶而结缘,此后每年的正月初三我们都会带着年货上门与老人吃团圆饭。老人在感受到我们善意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释放着自己的善意。”
在鞍山,朱振峰和他的团队如同燎原星火,短短6年的时间,向各类残疾人捐赠款物累计达到200多万元,组织各类志愿服务10000多场次。他们以实际行动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辽阳
雷锋足迹:1959年8月20日,雷锋主动报名,来到辽阳弓长岭,参加鞍钢扩建焦化厂建设。在远离家乡的姑嫂城村,从小饱受苦难、孤苦伶仃的雷锋有了义弟吕学广,重新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干本行 做公益 救援我上
辽阳是雷锋的工作地、入伍地,雷锋在这里工作生活学习142天,留下23篇日记,是雷锋精神孕育和初步形成的地方。在辽阳,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以雷锋为榜样,以守护生命为己任,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雷锋精神。他们就是辽阳市红十字雷霆救援队。
去年8月,葫芦岛市发生汛情,辽阳市委社会工作部迅速动员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辽阳市红十字雷霆救援队第一时间快速响应,集结3搜救援船和6辆车,19名应急救援志愿者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跋涉,深夜到达葫芦岛市建昌县八家子镇。天一亮,救援队沿着刚刚恢复通车的村路进入受灾比较严重的前石门村,帮助村民清理破损倒塌的房屋,恢复生产生活。
对于辽阳市红十字雷霆救援队的队员们来说,每一次驰援都是在和时间赛跑,参加过几十次应急救援的副队长杨晓峰说:“每次一救援,我们都坚定一个信念,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带遇险者回家!”
辽阳市红十字雷霆救援队作为公益性的社会化救援力量,以发挥政府应急力量补充作用为目标,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践行“反应快速、作风优良、技能过硬、无私奉献”的建队理念服务社会。该救援队现有正式队员185名,队员都是由热爱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组成,有国家级应急救援员、登山教练员等多种技能型人才83人,能够独立完成水域、山地、城搜等多种救援任务。
“救援队是公益性质,队员们从来不要报酬,也不接受家属的酬谢。队员们自己常用的绳索、潜水等救援装备都是自费买的,执行任务开的也是私家车。”辽阳市红十字雷霆救援队负责人康国峰告诉记者,只要有人求助,无论白天黑夜,还是酷暑严冬,救援队总是义无反顾、不畏艰险、不计代价,随时随地挺身而出。
营口
雷锋足迹:1960年1月8日,雷锋正式入伍,来到营口新兵连,完成了他的第二次身份转变,从一名优秀工人转变成一名革命战士。他的名字由雷峰改为后来广为人知的雷锋。在营口火车站,雷锋作为新兵代表的发言,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十个“助” 三个“防” 美好相伴
说到学雷锋,营口市站前区八田地街道惠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佳琦表示,弘扬“雷锋精神”早已深深扎根在社区工作人员心中。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是惠安社区全体社区工作者的座右铭。记者看到,惠安社区在秉承“两委先行、党员垂范、聚焦需求、精准服务、多方共建、融合发展”工作理念的同时,不断探索“弘扬雷锋精神,凝聚志愿力量,赋能服务治理,共建志愿社区”的工作模式。
早在十年前,惠安社区就紧密围绕居民需求,针对“一老一小”创立了“十助三防”项目——十助:助医、助餐、助洁、助行、助办、助购、助学、助游、助急、助娱。三防:防诈、防病、防意外。居民们纷纷告诉记者,社区提供的“亲情式服务”让大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好模式,得敞开唠!”李佳琦欣喜地告诉记者,惠安社区联合“基层党员、辖区居民、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15支;创立“蓓蕾守护”“爱伴银龄”等志愿服务项目8个;年均组织志愿服务活动150余场次。“志愿社区”建设,带来了丰富的人、财、物力资源,也夯实了社区服务治理基础,提升了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营口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的支持下,惠安社区以“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为平台,创立了“爱心时光机”(储蓄志愿服务时长)项目;随着项目“激励与回馈”作用有效发挥,各方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热情持续高涨。
抚顺
雷锋足迹:1960年4月7日,雷锋来到抚顺,随部队执行“751工程”施工任务。
一个人 一群人 一道风景
“真是太谢谢你们了!又是送种子,又是送化肥的。”在新宾满族自治县木奇镇东韩家村,身着“红马甲”的电力服务队队员正在为困难农户提供送化肥、种子进家门服务,农户李大娘激动得不停说“感谢”。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困难群众的春耕物资是否充足,牵动着每一位国网辽宁电力(抚顺)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的心。近日,服务队走到农村、走进农户、走上田间地头,为困难群众春耕备耕保驾护航。
自2011年“爱心种子工程”助农爱农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国网辽宁电力(抚顺)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主动与当地政府、村委会沟通,走访困难群众,了解他们的需求。针对需求情况,服务队队员精心采购,全力保障贫困农户春耕备耕期间的生产需求,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服务队还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户讲解种子知识、播种常识等,现累计为150余户困难农户免费送春耕种子和配套化肥。
每年4—5月山菜上市时节,国网辽宁电力(抚顺)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到东韩家村、抚顺县救兵山镇山龙村等定点扶贫村开展帮助销售山菜活动。东韩家村由于地处偏远,400余户村民的农产品销售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
服务队还开展种植、养殖户服务提升行动,户户都有联络员,确保1798户种植户、4564户养殖户用上安全电、放心电、舒心电,并开展了“爱心妈妈”“点亮微心愿”“安全用电开学第一课”等活动。多年来,国网辽宁电力(抚顺)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累计为身边群众办实事24685件,受益49725人次。
沈阳
雷锋足迹:1960年—1962年,雷锋短暂的军旅生涯中,与沈阳相关的时间有330多天。
微光芒 化成炬 传正能量
冬日,阳光洒在小区的每一个角落,挥舞的铁锹,忙碌的身影,为居民们开辟了回家的路。这幅温馨和谐的画面背后,是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街道北苑社区在党建引领下开展的志愿除雪服务。
北苑社区惠生新城小区是沈阳市的公租房小区,人员结构多元,居民来自沈阳各区, 60岁以上的居民占比高达44%。北苑社区从公租房特殊群体的需求出发,因地制宜组建了“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老人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他们化身“小眼镜”,帮邻居缴纳水、电、燃气费用,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残疾人出行困难,购买生活物资不方便时,他们化身“小皮鞋”,为大家买菜送药;有居民突发疾病,他们化身“小棉袄”,义务照料生活起居,让小区的居民们感受到了温情与关爱。
7号楼的杨阿姨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偶尔上门探望,杨阿姨身患重疾后没有依靠,丧失了生活希望。志愿者了解后每天为她送饭、打扫家中卫生,上门陪她聊天,鼓励她乐观面对生活,陪伴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杨阿姨的侄子表示:“感谢北苑社区的志愿者们让社区的孤寡老人有尊严地安度晚年。”
每一个善举的背后是每一个发光发热的你和我,“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
铁岭
雷锋足迹:1962年2月26日,雷锋从随所在的沈阳工程兵第六工区十团技术营运输连四班来到铁岭县横道河子公社下石碑山大队二队驻扎,在铁岭工作和生活了170天。
自习室 心结开 万家幸福
“我们在活动中总结出了‘一棵树、找好处’、‘干合、根连、果好’的学习实践方法,志愿者们不断传递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的智慧。”幸福自习室项目发起人、铁岭市母亲教育中心理事长柴智说。
在铁岭,有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以“幸福自习室”为载体,将雷锋精神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通过“围圈聊家事、共情解心事、携手化难事、共享幸福事”的学习模式,实现助力基层治理的大效能。
通过参与“幸福自习室”活动,几百对处于离婚边缘夫妻重新审视家庭关系,最终重归于好;开原松山乡有一对离婚十年的夫妻,曾经的家庭充斥着语言暴力,妻子走进“幸福自习室”倾听与分享,终于放下所有的怨恨并选择与丈夫重新领取结婚证,而破镜重圆后,丈夫破天荒地开始承担家务并照料家人,每每分享如今家庭的和谐幸福,妻子总会泪流满面;振兴社区多位“六失”人员先后加入志愿者队伍中;开原六中团委书记兼班主任自觉遵守廉洁纪律并带动全校教师增强廉洁意识……志愿者们用爱心化解矛盾、用耐心温暖人心,使雷锋精神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如今,“幸福自习室”已累计开展1400期活动,先后孵化了省内外47个“幸福自习室”志愿者服务队,覆盖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多个领域,并与党建有机结合,不断提升着志愿服务的深度。“万家灯火时、幸福自习室”的美好愿景正在徐徐铺展开来。